防渗膜在水利、环保、市政等工程中应用广泛,其使用效果与施工质量、维护管理密切相关。以下是防渗膜从材料选购到后期维护的全流程使用注意事项,帮助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防渗失效或材料损坏:
一、材料选购与验收
明确性能指标
根据工程需求(如防渗等级、环境温度、酸碱浓度等)选择合适材质(PE、PVC、EVA 等)和规格:
水利 / 市政工程:优先选 HDPE 膜(耐候性、耐低温性好);
化工 / 环保工程:需选择耐酸碱的 PVC 或复合膜;
寒冷地区:注意膜的低温抗冲击性能(避免冬季脆裂)。
严格验收质量
检查外观:无破损、孔洞、褶皱,边缘整齐;
核查参数:厚度、拉伸强度、耐穿刺性等需符合设计要求(可抽样送检);
查看资质:要求厂家提供产品合格证、检测报告及质保书。
二、施工前准备
基层处理(关键环节)
平整度:基层(土壤、混凝土等)需碾压平整,坡度符合设计要求,避免凹凸不平导致膜体受力不均;
清理杂物:彻底清除尖锐石块、树根、玻璃碎片等,必要时铺设 5-10cm 厚的细土或砂垫层,防止刺破膜体;
干燥度:若基层为土壤,需确保含水率适中(避免过湿导致膜体滑移),局部积水需提前排干。
材料预处理
裁剪:根据铺设面积计算尺寸,尽量减少接缝(接缝是防渗薄弱点),裁剪时预留 10-15cm 搭接宽度;
存放:膜材需存放在阴凉干燥处,远离火源、热源及化学溶剂,避免阳光直射(PE 膜长期暴晒易老化);
拼接准备:提前测试焊接 / 粘接工艺参数(如温度、压力、速度),确保接缝强度达标(通常要求≥母材强度的 80%)。
三、铺设与拼接施工
铺设要点
方向:沿坡度方向铺设,避免横向接缝与水流方向平行(减少水压对缝的冲击);
松紧度:膜体需自然松弛,预留一定伸缩量(适应温度变化或基层沉降),但不宜过松(避免褶皱堆积);
固定:坡顶、坡脚及周边需用沙袋或锚固沟固定(锚固沟深度≥30cm,膜体埋入后回填压实),防止滑移。
接缝处理(核心工序)
焊接法(适用于 PE/PVC 膜):
采用热风枪或自动焊接机,焊接温度(180-220℃)、速度需根据膜厚调整;
接缝需形成双轨焊道(中间留空腔,便于打压检测),边缘预留 5cm 左右的非焊接区;
焊接后立即检查:用打压泵检测焊道密封性(压力≥0.2MPa,保压 30 秒无下降为合格),漏焊处需补焊。
粘接法(适用于无法焊接的场景):
使用专用胶粘剂,涂刷均匀,避免漏涂或堆积(防止流淌);
粘接后需加压固定(如用沙袋压合),24 小时内避免移动或受力。
四、施工中注意事项
避免人为损坏
施工人员需穿软底鞋,禁止在膜上拖拽工具(如铁锹、钢管);
车辆(如叉车)需在膜上铺设木板或钢板,分散压力,避免碾压导致膜体破裂;
焊接 / 粘接时,远离明火(尤其是 PE 膜,易燃),配备灭火器。
特殊部位处理
阴阳角:需做成圆弧状(半径≥50cm),并额外铺设 50-100cm 宽的加强膜(防止应力集中撕裂);
管道 / 预埋件周边:膜体需包裹紧密,接缝处用密封胶密封,必要时浇筑混凝土固定;
搭接宽度:长边搭接≥10cm,短边搭接≥15cm(斜坡处需增加搭接宽度,防止滑移)。
五、铺设后防护与验收
及时覆盖保护层
膜体铺设完成后,需在 24 小时内覆盖保护层(如土、混凝土、无纺布等),避免阳光直射加速老化;
覆盖时禁止直接抛撒重物,应轻放并均匀摊平,分层碾压(碾压强度适中,避免压破膜体)。
全面验收
外观检查:无破损、无明显褶皱,接缝平顺;
密封性检测:对所有接缝进行抽样打压或真空检测(真空度≥25kPa,保压 30 秒无气泡);
水压试验:对水池、渠道等封闭工程,充水至设计水位,观察 24-48 小时,无渗漏为合格。
六、后期维护与管理
日常巡检
定期检查保护层是否完好(防止雨水冲刷导致膜体暴露);
观察周边是否有渗水痕迹(如地面返潮、植被异常生长),及时排查漏点;
冬季注意防冻:寒冷地区需排空膜体上方积水,避免结冰膨胀破坏膜体。
修补规范
发现破损时,先清理破损区域周边 50cm 内的杂物,剪取比破损处大 10-20cm 的同材质膜片;
用焊接或粘接法修补,确保接缝牢固(修补后需再次检测密封性)。
禁止违规操作
严禁在膜体上方堆放尖锐重物或进行开挖作业;
避免接触强酸、强碱等腐蚀性物质(特殊场景需提前做好防腐隔离)。
总结
防渗膜的使用需遵循 “材料合格、基层达标、施工规范、防护到位” 的原则,尤其要重视基层清理和接缝处理(这两个环节是防渗失效的主要原因)。通过科学施工和定期维护,可有效延长防渗膜的使用寿命(通常 8-15 年),确保工程防渗效果长期稳定。